水稻秆腐病
1、水稻菌核秆腐病为害症状
水稻菌核秆腐病的为害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: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:初期症状:病斑表现为近水面叶鞘上的褐色小斑点,随后扩展为黑色纵向坏死线和大斑,表面覆盖有浅灰色的稀薄霉层。内部特征:病斑内部可见菌丝块,小黑菌核病的菌丝块较少,黑色线条也相对较浅。茎部变化:茎基部会逐渐变黑并软化,呈
2、水稻茵核秆腐病为害症状
水稻茵核秆腐病的为害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叶鞘受害:初期症状:在接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点。扩展症状:病斑沿叶鞘纵向扩展,形成黑色坏死线及黑色大斑块,表面滋生一层稀薄的浅灰色霉层。茎秆受害:内部变化:病斑内部通常可见菌丝块的形成。发展症状:病斑继续发展会导致茎基部成段变黑软腐,腐...
3、水稻茵核秆腐病发生规律
水稻茵核秆腐病的发生规律如下:越冬方式:水稻茵核秆腐病的菌核主要在稻桩和稻草中越冬,其中稻桩内的菌核数量最多。萌发与侵染: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,菌核会萌发出菌丝,并通过叶鞘表面或伤口侵入叶鞘组织内,从而引发病害。发病时期:此病害在分蘖期开始发生,随着水稻的生长,病情逐渐加重。特别是在孕...
4、水稻菌核秆腐病防治方法
防治水稻菌核秆腐病,首先需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。推荐种植的品种包括早广2号、汕优4号、IR24、粳稻184、闽晚6号等,这些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性。其次,减少病菌来源至关重要。病稻草需经过高温堆肥处理,收割时保持稻株完整,齐泥割稻。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,降低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率...
水稻菌核秆腐病形态特征
水稻菌核秆腐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,它们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。首先,小黑菌核病菌( var. Crall. Et Tull.)是半知菌亚门的一员,其有性态尚未发现。它的分生孢子梗在病组织或水面菌核上形成,呈单生或簇生,分生孢子呈纺锤形,有3-4个隔膜,大小在50-74×8-...
水稻茵核秆腐病防治方法
在水稻生长关键期,即圆秆拔节期和孕穗期菌核秆腐病的初发阶段,应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。推荐使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,每亩地的用量分别为: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g、5%井冈霉素水剂100ml、50%异稻瘟净乳油100ml、40%稻瘟灵乳油1 000倍液、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、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...
水稻茵核秆腐病病原症状
,亦称稻卷芒双曲孢霉,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,是小球菌核病菌的变种。在病组织或浮于水面的菌核上,分生孢子梗形成,呈现单生或数枝簇生的形态。分生孢子呈现纺锤形,可能弯曲或呈"S"形,顶细胞上会生长卷须状长丝。随着病情的进展,病部可能形成深橄榄色的菌核...
水稻茵核秆腐病为害症状
水稻茵核秆腐病主要损害水稻下部叶鞘和茎秆。病害初期,在接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点,随后病斑沿叶鞘纵向扩展形成黑色坏死线以及黑色大斑块,表面滋生一层稀薄的浅灰色霉层。在病斑内部,通常可见菌丝块的形成。小黑菌核病则不产生菌丝块,黑线颜色较浅,病斑继续发展会导致茎基部成段变黑软腐。腐烂...
水稻的小球菌核病发生在哪个时期以及防治方法是什么?
一、分布与危害 水稻菌核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,它是指水稻受侵染后,在病部表面或组织内形成菌核的病害。国内一般将水稻菌核病分成两种病害,即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。两病单独或混合发生,也称小粒菌核病或秆腐病。该病可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为害,但以水稻抽穗期及孕穗期受害最为严重,一般乳熟期到...
水稻枯死是怎么回事
症状:基腐病主要危害水稻茎基部茎秆,会在叶鞘上形成水渍状病斑,后期变为黄色病斑。发病叶鞘的根节会腐烂并散发恶臭味。如果水肥供应不及时,会导致水稻上部心叶发黄,稻穗提早枯死,不能结实。综上所述,水稻枯死可能由条纹叶枯病、二化螟虫害或基腐病等原因引起。为了有效防治,建议及时观察水稻生长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