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病毒病的病原

奥普乐农资2025-07-10 10:2991 阅读30 赞

1、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病原

玉米矮花叶病毒,以其缩写MDMV而知名,科学上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。此病毒的形态独特,呈现出线状,其尺寸在750×12-15纳米之间。在电子显微镜下,我们可以观察到病株组织切片中呈现出风轮状的内含体特征。病毒在体外的存活时间相对短暂,仅为24小时。然而,它的耐热性却相对较低,一旦温度升高至55-60℃,病毒就会失去活性

2、玉米粗缩病毒病症状特征及原因

玉米粗缩病毒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发的一种病症,该病毒的形态为球状,主要通过灰飞虱进行传播。病毒的侵染过程从玉米出苗后就开始,通常在植物生长到5到6片叶子时,症状开始显现。受影响的玉米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,叶片呈现出深绿色,但节间变短,导致植株生长矮化,高度往往只有健康植株的一半或更少。

3、菜用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病原

玉米矮花叶病毒,通常被简称为MDMV,是一种影响玉米生长的病毒。它的形态特征独特,病毒粒子呈现出长条状,尺寸大约在750纳米乘以12至15纳米之间。在病毒的行为特性上,它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,钝化温度区间为55至60摄氏度,这意味着在这一温度范围内,病毒的活性会显著降低。此外,MDMV的稀释限点在100...

4、玉米红叶病毒病是怎样传播的?

5. 检疫危险性评价:玉米红叶病毒病的病原体为大麦黄矮病毒,具有通过蚜虫持久性传播的能力,对玉米、小麦、大麦、莜麦、黍、粟等多种农作物的生产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。在危险性评价中,该病毒被归类为高危有害生物,危险度评分为10分。6. 国内分布:玉米红叶病毒病在中国已有发生。7. 人为传播途径...

玉米红叶病毒病是怎样传播的?

玉米矮花叶病毒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

病毒通过蚜虫进入玉米植株后,潜伏期会随着气温升高而缩短。该病的发生与蚜虫的数量密切相关,特别是在5-7月间,凉爽且降雨少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蚜虫迁移到玉米田吸食并传播病毒,大量繁殖后引发大规模病害。近年来,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呈现北移并大面积发生。原因有二:一是种植的玉米品种和自交系普遍缺乏...

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是什么?

有学者认为二者属同一病毒,故现在认为玉米粗缩病毒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。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。传毒蚜虫有玉米蚜、桃蚜、棉蚜、禾谷缢管蚜、麦二叉蚜、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,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。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,吸毒后即传毒,但丧失活力也较快;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;染病...

玉米粗缩病强势袭来,您准备好了吗

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,俗称“小矮子玉米”、“座坡”,也被称为“玉米癌症”,它主要是有带病毒的灰飞虱持久性传染。玉米粗缩病是玉米苗期的主要病害,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,降低玉米产量,一般可造成20%~30%的减产,严重的高达60%以上,甚至绝收。预测今年玉米粗缩病强势...

玉米叶子发紫是什么原因?

1. 病毒性玉米紫红叶病:这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感染病害,具体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。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蚜虫传播,蚜虫在冬小麦或其他寄主杂草上越冬后,次年春天会侵染玉米植株。秋末和春初是这种病害传播和感染的主要时期,其中春季尤为流行。2. 低温冷害型玉米紫红叶:在玉米出苗后,如果遇到低温天气,根系...

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有哪些规律?

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: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,病原即玉米粗缩病毒。主要由灰飞虱传毒,病毒主要在冬小麦及杂草上越冬,也可在灰飞虱体内越冬。第二年春天玉米出苗后,灰飞虱迁飞而来刺吸玉米汁液并传毒为害,引起发病。玉米生长后期,带毒的灰飞虱再飞到冬小麦、杂草上为害,并以若虫形式在草根、...

玉米红叶病基本信息

1. 玉米红叶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,其病原体学名为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(BYDV)。2. 该病害主要影响麦类作物,但玉米、谷子、高粱等作物亦受其害。3. 玉米红叶病通过叶片传播,导致叶片出现红或黄色病斑,影响光合作用效率。4. 大麦黄矮病毒通过蚜虫等虫媒传播,侵入植物细胞,复制并扩散...

热点